欢迎访问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网站!

设为首页 | 加为收藏

直报系统

江淮汽车提速换挡正当时

发布时间:2018-03-19 09:28:08  浏览:1385


   信息来源:江汽集团 


 
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需要我们去开辟、去奋斗、去创造。新时代开启新征程,新时代呼唤新作为。 

2017年,江淮汽车进行主动变革,面向市场、面向客户,高效配置资源,积极稳妥地对组织机构和职能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,全面强化事业部研产销的一体化运行和专业化运营,进一步推动“做强做大商用车,做精做优乘用车,大力发展新能源车”的战略达成。 

“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的顶层设计全面推开,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充满整个企业,一个有战斗力、有执行力的单纯的组织正在形成,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力量。”公司董事长安进说。 

 

主动变革,就是刀刃向内的自我调整,以归零的心态整装再出发。这既源于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,也基于打造自身面向未来发展能力的需要,在新时代特征下加速新旧动能转化,推动转型升级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,始终保持稳健、可持续性增长。 
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的原则,坚持新发展理念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。 

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从“量的积累”到“质的飞跃”的当口,把握机遇,应对挑战,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伟大转变,必须用高质量发展来实现。江淮汽车的变革,正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,也是积极响应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。 

放眼外部宏观环境,中国汽车市场依然保持高位、低速增长的态势,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,这在乘用车领域更为明显。自主乘用车企业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,发展不均衡、不协调、不赚钱的问题仍是困扰自主品牌的重大课题,必须要在洞悉市场、贴近客户上下更大功夫,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。 

有忧亦有喜。以吉利、广汽为代表的自主车企,通过持续的创新、机制变革和流程再造,快速响应市场,精准把握需求,无论是品牌影响还是市场规模都迈上新台阶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。 

回归企业内部分析,这些年公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,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这五年,公司累计销售各类整车276万辆,超过前47年的销量总和;实现销售收入2286亿元,上缴税收101亿元。这五年,公司在“做强做大商用车,做精做优乘用车,大力发展新能源车”的战略指引下,积极承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,适应市场消费升级,结构调整稳中有进,转型升级成效明显,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,企业经营管理向中高端水平不断迈进,公司品牌价值位列2017全球汽车品牌价值第57位。 

各业务板块成长性良好。商用车规模效益贡献显著,中高端轻卡稳居细分市场第一位,重型商用车稳居行业第六位;乘用车强化调整优化,引领品牌向上的战略产品瑞风A60、S7、M6全面上市,品牌力持续强化;新能源汽车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,市场规模迅速增长,完成新能源“商乘并举”的产品布局;客车业务优化产品和市场结构,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;关键、核心零部件持续深化技术创新推动品质提升、整零协同;国际业务响应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加快整车出口和地产化合作,成为一张亮丽的“中国名片”;持续强化研发投入与自主创新,在节能减排技术、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。 

然而,我们在看到业绩的同时必须清晰地看到,公司整体规模、品牌影响还很小,尤其是乘用车业务艰难推进,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小型SUV市场,我们仍处在严峻的困难之中,距离公司“十三五”提出的百万辆级汽车企业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,因此必须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,围绕专业运营能力建设、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提升进行主动变革,深挖内部潜力,激发和释放动能。 

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坚定信心,把握大势,主动适应新时代特征,各级管理者要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,要担当起公司变革的主动发力者、参与者,全体员工要以积极放开的姿态拥抱变革,做主动变革坚定的执行者。 

 

纵观江淮汽车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,就是一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,勤于自我反思、勇于自我调整、敢于自我革新的发展史。 

第一次创业,江淮人以冲天的干劲和创业创造激情,完成了安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伟大使命。第二次创业,以客车专用底盘开发为肇始,不断进行产品和市场调整,创新变革管理,推动轻卡换型、MPV商务车上马、进军乘用车领域,实现了从单纯的商用车厂发展为商乘并举的综合型企业集团转变,完成了江淮汽车从小到大的伟大使命。 

十八大以来,进入第三次创业的江淮汽车,肩负着新时代所赋予的变强变大的伟大使命,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、市场结构调整、人才结构调整,以渐进式变革开启公司由传统汽车企业向先进节能汽车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并举的综合型汽车企业转型的新征程。 

主动作为,敢为人先,先试先行。事实上,江淮汽车的变革管理一直走在省属国有企业的前列,成为国企改革的成功样板而备受瞩目。 

2015年4月,作为安徽国企改革的先行者,江淮汽车实现重组与整体上市,集整车生产及汽车零部件业务于一体,提高了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和整合,提升了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。新华社载文,把江淮汽车作为国企改革的样本案例,介绍传统国企如何华丽变身“混改先锋”的经验做法。 

整体上市是必然的结果。其实,早在十年之前,江淮汽车已启动一系列的变革,成为整体上市的“先手棋”。在这十年间,公司陆续启动国有企业整体改制,完成了员工身份置换,健全现代产权制度,引入战略投资者,优化股权结构,实现管理团队与企业的利益捆绑……正是这样大胆而稳健的变革突破,为整体上市铺平道路。 

2018年2月,经过一年多酝酿准备和多轮的研讨、调整的股权激励方案落地,江淮汽车又成为我省首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。通过对354名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激励,激励骨干员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业绩指标,从而推动公司快速发展。 

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过去的事实雄辩地表明,江淮汽车的历史是一往无前的奋斗者创造的,是变革所释放的无穷动力推动其滚滚向前。  

 

变则通,通则久。这是变革既深奥又朴素的道理。 

自2017年伊始,坚持面向市场、面向客户的原则,打破原有布局,江淮汽车新一轮的组织和职能变革酝酿、出炉。二季度,乘用车营销系统成立了专业的三个销售公司和一个服务公司,进一步突出专业化运营。三季度,轻型车、重型车的研发职能从技术中心分离并入事业部,实现研产销一体化。年底,成立了研产销一体的商务车公司、新能源乘用车公司,独立运作四川江淮公司,并以此为基础再次开展了大范围的干部轮岗工作,进一步理顺相关业务的发展路径,2018年农历春节上班后,人员全部到岗就位,展现出新气象、新作为。 

 

进一步贴近市场和客户,实现研产销的一体化,变革近的目的在于,“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”,提高市场协同度、响应度。而更远的考虑,则是基于“做强做大商用车,做精做优乘用车,大力发展新能源车”的发展战略,为“十三五”达成百万量级的产销规模助力。 

瑞风商务车曾是公司规模与效益的双支柱,是公司最有特色的产品,自2001年上市以来,赢得“MPV常青树”的美誉。但随着竞争的加剧,以及乘用车重心向轿车和SUV转移,对商务车无论是重视程度,还是资源投入都出现弱化。尽管去年,瑞风MPV产品组合销售6.6万辆,实现逆势上扬,但与昔日相比,市场地位下滑与品牌影响下降也已成不争的事实,如何推动产品迈上中高端,如何巩固特色地位,成为摆在变革面前的重大命题。  

江淮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早,成果卓著,系统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,累计产销过8万辆,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,并与大众、蔚来合资合作打开新局面。然而,随着补贴政策和门槛的提高带来产品结构和市场格局的新变化,国内“双积分”实施和传统燃油车停售时间表开始启动研究,这些新变化表明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快速发展期。如何精准把握行业态势,扩大竞争优势,达成公司制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30%以上销售占比的战略目标,变革显得既紧迫又重要。  

商用车作为江淮汽车规模和效益的支柱,是公司战略推进最好的业务。江淮轻卡年产销迈入20万台的规模,品牌享誉国内外。中国幅员辽阔,气候环境差异大,车辆使用环境与用户偏好不尽相同,2014年5月,四川江淮公司前身——江淮汽车遂宁分公司揭牌成立,4年来5万多台轻卡从这里“走”出来,带动当地3000多人就业,近20多家汽车配套企业落户,2017年产值突破20亿元。此番独立运作四川江淮条件成熟,赋予它更多自主性和灵活性,是顺势而为,应时而生,将有助于巩固江淮轻卡在西南市场地位,形成对东南亚地区更有效的辐射。 

东风正劲,变革已呈星火燎原之势。2月26日,轻型车营销公司“出海行动”正式拉开帷幕,这是创新厂商合作模式的又一尝试。在营销系统的员工队伍中选拔市场经验丰富、责任心强的营销人员,参与到试点区域、试点经销商经营,厂商与经销商真正做到双方利益与风险共担、付出与收益共享。此外,研发领域以“成果论英雄”的变革正加速产品市场化转化,重型车公司的机制变革也已形成方案,蓄势待发。 

“主动变革着力提质增效,开放合作加速转型升级。”江淮汽车第三次创业与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高度契合,面对新时代、新征程、新跨越、新使命,我们必须坚定信心,脚踏实地,不驰于空想、不骛于虚声,积极投身变革的时代浪潮中,用实实在在的业绩,为加快建设现代化“五大发展”美好安徽、为民族汽车工业的振兴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奋斗! 

首 页 | 联合会工作 | 行业资讯 | 科技创新 | 政策法规 | 企业动态 | 教育培训 | 产品信息 | 行业统计 | 咨询服务 | 展会信息 | 机械通讯 | 通知公告 | 关于我们

版权所有: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 邮箱:18505650936@163.com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 :皖ICP备19020370号-1
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636号(东陈岗建行3楼); 邮编:230041

联系电话:0551-62679142  62673353  技术支持:一浪网络